一、產業集聚
1、概念: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一個過程。產業集聚問題的研究產生于l9世紀末,馬歇爾在1890年就開始關注產業集聚這一經濟現象,并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即“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馬歇爾之后,產業集聚理論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流派。比較有影響的有:韋伯的區位集聚論、熊彼特的創新產業集聚論、E·M·胡佛的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波特的企業競爭優勢與鉆石模型等。
2、形成模式
市場創造模式:區域范圍內首先出現專業化市場,為產業集聚的形成創造了重要的市場交易條件和信息條件,最后使產業的生產過程也聚集在市場的附近。在我國,市場創造模式形成產業集聚的典型地區是浙江省,該省內有許多頗具規模的專業化市場,最終形成了一個個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產業集群。
資本轉移模式:一般是發生在有產業轉移的背景下,當一個規模較大的企業出于接近市場或節約經營成本的考慮,在生產區位上作出重新選擇,并投資于一個新的地區的時候,有可能引發同類企業和相關企業朝這個地區匯聚。這樣一種產業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資本從外部的遷入。我們把緣于資本遷移和流動而形成的產業集聚現象,稱作資本遷移模式。目前,國內在資本遷移模式下形成的產業集聚或產業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動和促進作用的遷移性資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
3、形成類型
指向性集聚:這是為充分利用地區的某種優勢而形成的產業(企業)群體。通常是在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原材料集中地、市場集中區或交通樞紐節點。這些區位優勢因素作為某種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產業(企業)集聚體。
經濟聯系集聚:這種集聚的目的在于加強地區內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為企業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外部條件。它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縱向經濟聯系而形成的集聚??v向經濟聯系是指一個企業的投入是另一個企業的產出,這是種投入產出關聯關系;另一種是橫向經濟聯系形成的產業集聚。橫向經濟聯系是指那些圍繞著地區主導產業與部門形成的產業集群體之間的關系。
二、規模經濟
1、概念:規模經濟的定義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又稱“規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產能力的擴大,使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趨勢,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規模指的是生產的批量,具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不變,即生產能力不變情況下的生產批量變化,另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變化即生產能力變化時的生產批量變化。規模經濟概念中的規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隨著生產能力擴大而出現的生產批量的擴大,而經濟則含有節省、效益、好處的意思。按照權威性的包括拉夫經濟學辭典的解釋,規模經濟指的是:給定技術的條件下(指沒有技術變化),對于某一產品(無論是單一產品還是復合產品),如果在某些產量范圍內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話,我們就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或不經濟)。同邊際效益一樣,在某一區域里才滿足此規模經濟性。具體表現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從這種意義上說,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便是規模曲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最低點就是“最小最佳規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簡稱mos)”。上述定義具有普遍性,銀行業規模經濟便由此引申而來。
2、特點
長期費用曲線的下降不是無限的,曲線最低點稱為最小最終規模;隨技術進步和生產工藝